医生对于直肠息肉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编辑:艾诗人 时间:2019-07-01
经过医学界对直肠息肉的多年诊治得出了直肠息肉的症状以及相关用药原则,有助于病人更好的治愈直肠息肉。
1医生对于直肠息肉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专家指出,直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习惯采用。直肠是息肉常见的所在,更由于易于发现和处理,因而受人重视。近年来认为结、直肠癌起自息肉,及早切除息肉能降低癌的发生,因此息肉作为癌前病变,更受到重视。
1.血便或排便时有息肉脱出肛外。
2.直肠指诊或肠镜发现息肉。
治疗原则
1.电灼法:在肠镜直视下电灼切除息肉。 2.套扎法:用套扎器将胶圈套住息肉蒂根部。 3.切除法:蒂粗或基底宽之息肉可在鞍麻下手术切除。
用药原则
1.单个或小息肉病例以抗生素、灭滴灵和其他辅助药物为主; 2.多发息肉或临床症状重病例,用药除用抗生素外,尚应加强支持对症治疗。
辅助检查
1.对单发直肠息肉,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多发性息肉,或疑有恶变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和“B”。
疗效评价
治愈:息肉切除后,症状消失,排便正常。
专家提醒,儿童型直肠息肉主要发生于5-10岁儿童,多数小于1cm,单个,带蒂,会自行脱落,因炎症和腺体阻塞潴留所致,临床上除便血外并无其他大碍。成人直肠息肉病理类型多,具癌变趋向,因而一经诊断,宜早行手术切除之。
2直肠息肉用药原则及疗效
【用药原则】
1、多发息肉或临床症状重病例,用药除用抗生素外,尚应加强支持对症治疗。
2、单个或小息肉病例以抗生素、灭滴灵和其他辅助药物为主;
【疗效】
治愈:息肉切除后,症状消失,排便正常。
3直肠息肉的治疗用药方法有哪些
直肠息肉的治疗
在生活中,有人都知道自己患有直肠息肉,但并不太在意。而实际上, 掉以轻心,往往就会出现许多使人悔恨终生的不良后果。因此, 重视该病的治疗, 有助于防止该病的恶变。
1.直肠息肉多不单发
经常见到直肠息肉病例, 往往直肠有息肉时,结肠也有息肉, 且以直肠和乙状结肠结合部居多。因此,对发现有直肠息肉者, 要进一步作纤维结肠镜检查, 对整个结肠作一个全面的检查,以确定息肉的范围及位置。
2.及时彻底的治疗
检查息肉的良恶性,只是对手术方法及其手术范围具有相关意义,而对患者自身,不管自己的息肉是否为良性,则都要严肃对待, 要早发现, 早治疗。
3.要定期复查
由于其息肉性质的不同,复发情况以及恶变率的高低均有差别,因此,要定期复查,以便及时了解术后的情况。
1.单个息肉可行切除加病检同时进行。
2.多发息肉或息肉较大有恶变征可经肛门肛窥肠镜进行病理活检以除外恶变。
3.低位或长蒂脱出息肉可用肛窥,直乙镜,套扎或经肛门直接切除。
直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1、电灼切除。在直肠镜可及的范围内,无法从肛门切除者,可经窥镜
放圈套器套住蒂部予以电灼切除。息肉作病理检查。广基的息肉电灼不安全。
2、经肛门切除。可从肛门内取出的息肉,用肛门镜或扩肛器扩开肛门,钳子夹住息肉,在基蒂部用丝线结扎,切除息肉。广基的息肉切除后,粘膜的创面要予以缝合。
3、其他。 炎性息肉可采用抗生素、激素保留灌肠治疗。
1.对于盲肠
盲肠 cecum: 是大肠中最粗、最短、通路最多的一段。 在十二指肠右后方,可见到盲肠的一部分,拉开盲肠观察,是两条长的盲管,盲端朝后。 人体的盲肠作用并不明显,而植食性的动物则有一长袋状盲肠,特别是那些不能反刍以消化纤维素食物的动物。 1、周围关系 其周围均为间接腔隙(有时后内侧出现系膜),前为腹更多》》
结肠息肉患者,饮食上的调治也很重要,不合理的饮食常加重腹泻、出血等症状,所以对患者要求禁饮洒,禁辛辣刺激性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饮食。
2.对于单发性息肉
肠镜下切除术是首选治疗方法,对于多发性息肉或息肉病,可行肠镜下分期分段息肉切除术。若病变肠段息肉人多,以至无法进行肠镜下切除者,可考虑病变肠段手术切除治疗。
3.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应定期随访,复查。由于采用电灼,套扎,结扎等方法,不易彻底清除息肉组织,其残端极易再次增生形成息肉,所以定期复查是极为重要的。随时发现随时治疗。
4.对于幼龄儿童的息肉,不宜选择肠段切除,因该病有自愈倾向,并且采用简便的套扎或烧灼疗法,其疗效是很可靠的。
4全面解析小儿直肠息肉
直肠息肉多见于儿童,是良性肿瘤,小儿直肠息肉很少发生恶变。大多数为单发,极少数有2~3个并发。发病原因为局部肠粘膜慢性炎性增殖,加之粪块机械刺激,使表面和腺上皮及其下方组织局限性增生,久之则形成息肉。
息肉的蒂是因为肠蠕动作用,将息肉牵拉移位而形成。少数息肉的蒂,基部较广。息肉好发于直肠下段,大小不一,但直径大多数在两厘米以下。如黄豆大小,表面光滑,软,有弹性,色鲜红,但因息肉常发炎渗血,所以也可为深紫色。蒂长者大便时可脱出肛门外,便后缩回。常见症状为大便表面带鲜血。
直肠息肉,一般预后好,治疗也方便,蒂细位置低的息肉,可在门诊用手法摘除,即用食指在直肠内压迫蒂部,使蒂在顶端处断离,一般出血不多;如蒂较粗,也可用手指将息肉带出肛门外,用丝线结扎后送回肛门,使其自行脱落,位置较高的息肉,可在镜检下用电刀切除。直肠息肉即使不用治疗,大多数在10岁内也能自行脱落。
5如何预防小儿直肠脱垂呢
小儿直肠脱垂是怎么回事呢?怎么预防小儿直肠脱垂呢?专家分析说,小儿脱肛即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向外翻出而脱垂于肛门外。现代医学认为,小儿脱肛与骶骨弯曲度尚未形成有关。其发病高峰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此时,小儿盆腔支持组织发育不全,不能对直肠承担支持作用,另外,婴儿期脊髓发育较慢,所以较易发生直肠脱垂。直肠脱垂、百日咳、剧烈咳嗽、呕吐、便秘、腹泻等腹压增高的因素,都可促使脱肛发生。
小儿脱肛有自愈的倾向,所以在治疗方面应以保守治疗为主,大多以纠正造成脱肛原发因素和局部处理结合处理。局部处理包括纠正便秘,建立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避免蹲位姿势排便。如便后直肠脱出后不能回缩,可用手指将脱出肠管的中骨部分先轻轻推入肛门内,其余部分也能随同回纳复位。如复位困难,可先用温盐水外敷脱出部分,再予以回复。对脱肛小儿也可用吊带将纱布垫固定在肛门两侧,以阻止肛门下移。随着年龄的增长,骶骨弯曲度发育成形,轻度粘膜脱垂的部分患者可获得治愈。
直肠脱出后应尽快及时复位,以避免脱垂部充血、水肿等症状给复位带来困难。当小儿发生脱肛时,应让患儿趴在家长的膝上,家长的手指涂上石蜡油或食用香油,然后缓慢地将脱出的直肠纳入肛门,使脱垂的直肠复位,然后清洁肛周皮肤,然后用吊带将纱布垫固定肛门两侧。若脱出时间较长,脱出部位充血水肿,用一般方法不能复位,应马上带孩子去医院就诊。脱肛一般经以上治疗均能奏效,屡发者可采用硬化剂流向法,对顽固性脱肛还可采用肛周箍绕术。
小儿脱肛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不要盲目求治。平时多食新鲜蔬果,保持大便通畅,定时排便,对小儿脱肛的防治都能起到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