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处胃部早癌病变一次“削除”,这场“保胃战”打得漂亮!
编辑:安雅 时间:2022-11-25
折腾了近3个小时,像小米般大小的7处胃癌病变部位才被一一“削除”,“工程量”如此之大的手术,松江医生仅通过胃镜便“徒手”完成了。3月23日出院那天,60多岁的患者施先生一点也看不出是刚做完手术不久的人。
手术医生介绍,内镜微创时代,患者身上看不出手术迹象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像施先生这样一次剥离7处胃部早癌病变的病例并不多见。早在去年,施先生便在区中心医院做过胃癌筛查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当时并无异样的施先生被列为高危人群,医生建议他定期检查。两周前,“听话”的施先生在常规胃镜检查过程中被诊断出有早期胃癌迹象。
“微小胃癌被识别出来已经非常常见了。”参与治疗的消化内科医生徐凯介绍,国际早癌诊断率为30%,区中心医院消化中心目前已经达到50%。一般来看,团队成员每个工作日的胃镜检查数都在20多例,能够快速“捕获”病灶的医生们素有“火眼金睛”之称,而这次给施先生做胃镜检查却花了近40分钟。“沙场老手”为何突然出手慢了?原来,患者胃部呈星点状分布的早期胃癌病灶足足有7处,肉眼可见仅跟小米大小相当,识别难度不言而喻。“每一次胃镜检查都跟第一次经手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早癌病变是我们所坚持的。”徐凯说,准确识别病灶决定着治疗的方向。
找到病灶只是第一步,对于已经切除大肠的施先生而言,保胃意义重大,但病变部位多且分散,最直接且安全的方式莫过于全胃切除。“整块切除胃部风险低,手术难度也小,但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肯定大打折扣。”徐凯说,综合考虑之后,团队决定为患者采取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
3月18日,一场内镜护航下的“保胃战”按计划打响。作为一项先进的内镜技术,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可以实现对胃肠道表浅病变的治愈性切除,但由于患者曾有过胃部手术的经历,胃部黏连严重的情况下,剥离病变更加艰难,在消化内科团队的相互协作下,历时3个多小时,才将7处早癌病变成功剥离。术中,患者出血很少,创面也很整洁,当天甚至都没有明显的疼痛感。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就好比削苹果,只将胃表面的病变部位削除,创伤很小,因此不会有明显的疼痛感。”徐凯介绍,这种微创手术方式既不改变胃部结构,也能减少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此外,他也特别强调,微创手术方式虽好,但并不适合所有患者,倘若病变深度不满足微创剥离条件,仍旧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方式切除。
据介绍,胃癌是危害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处于进展期的胃癌患者在经过胃大部切除并联合放化疗进行治疗后,5年生存率也达不到30%。倘若发现得早,并通过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及时将病变消灭在萌芽状态,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95%。因此,早诊早治非常重要。
徐凯表示,40至69岁是胃早癌高发年龄段,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很有必要。从临床情况来看,不少患者面对胃镜检查常常会心存紧张,甚至拒绝做胃镜检查,其实大可不必,患者可以选择无痛胃镜,麻醉状态下,生理上的痛苦会大大减少。更为重要的是,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食道、胃和十二指肠的情况,对精准诊断早期胃癌意义重大。
■文 王梅 ■受访者供图
■栏目责编 杨露
■栏目主编 代启应
上观号作者:上海松江